提高員工掌控工時的權限,實際上員工的生產力也會跟著提高,而非降低。Annie Auerbach 表示:「人們很擔心讓員工自主管理時間,會導致生產力降低,事實證明這種恐懼只是無稽之談。」
對於遠距辦公的員工個人來說,最大的挑戰在於如何善用更有彈性的工作時程,好好發揮優勢:劃清界線、在最有效率的時間工作,而且不能陷入永遠不關機的迷思。Auerbach 解釋說道:「我們最不希望發生的事情,就是員工拿「空間上」的出席交換「數位上」的出席,也就是把原本朝九晚五的作息改成 7 天 24 小時全年無休。這樣一來,我們就只是把辦公場所的壞習慣帶到另一個新的彈性空間,假裝達到了真正的彈性。」
Nicolas Leschke 是柏林新創公司 ECF Farmsystems 的執行長,他表示自己透過幾個小技巧學會如何劃清自己與他人的界線。像是在晚上的時候關閉手機,還有不要讓手機主畫面太容易收發工作電子郵件。他補充說道:「把工作拋諸腦後是件很困難的事。不過我想自己現在的表現應該還不錯。我認為只是需要一段時間學習。」
辦公場所也應該力求避免員工筋疲力竭。Kate Lister 表示:「員工的福祉,也就是身心的健康狀態,與績效表現有絕對的關聯。以前大概很少從公司高層口中聽到『彈性』、『工作生活平衡』和『心理健康』這幾個詞彙,不過現在很常見了。」
Annie Auerbach 另外補充,彈性工作時程對很多工作者的幫助很大。除了有孩子的家長之外,那些必須照顧長輩、想要追求興趣,以及單純希望有更多私人時間的工作者也是如此。「換個角度來看,不要把彈性看成必須勉強接受的東西,而要將彈性視為邁向未來、吸引優秀人才、讓員工感到滿足與平衡的方式。」
Cook 表示,她觀察到一股樂觀主義興起,表示科技的強大功能可以協助我們完成工作,而不是一股藏身幕後的暗黑勢力,成天威脅著要以大量自動化技術取代人力。事實上,「科技能減輕我們的通勤壓力,讓我們有更多時間陪伴家人。」
數位簽章公司 HelloSign (Dropbox 旗下公司) 營運長 Whit Bouck 表示:「COVID-19 疫情導致數位轉型急速增溫,因為很多企業不得不改在線上處理大量文書工作。」該公司讓分散各地的團隊不必待在同個室內空間,也能簽署正式文件,員工報到文件、供應商合約等各種文件都涵蓋在內。Bouck 說道:「企業需要繼續在線上處理重要合約,而我們提供了既簡單又安全的方法。」
「我認為這些工具的成熟度不足,還沒到達像使用科技工具來加強文化的程度。我們還有一段很長的路要走」
隨著工作團隊採用的數位工具種類越來越多,包括電子簽章、白板分享、專案管理、即時通訊與其他協作活動,工作者也必須對這些工具駕輕就熟。工具的整合功能越強,員工就越能通力合作,而不是力求個人表現以獲得青睞。舉例來說,Dropbox 於 2019 年推出 Dropbox Spaces,不單只是為了存放資料之用,目標也是成為協同合作及整合 Slack、Zoom 及 Trello 等工具的重要中樞。Alastair Simpson 解釋道:「我們的風格逐漸轉向平台與工作流程取向。Dropbox Spaces 能讓工作團隊將存放在不同地方的多個檔案集中一處,顧及團隊合作的更多細節。這個轉變是首度將 Dropbox 推向成功企業的關鍵。」
對分散式團隊來說,數位工作工具的本質不應只是維持生產力,在團體成員分散四處的情況下,還必須支持成員的情緒與創意需求。「你必定會失去與他人共事的新鮮感、喝咖啡時靈機一動想到的點子,或是偷瞄同事電腦螢幕得到的靈感。」任職於柏林一家創意代理商 Kids 的 Fred Wordie 如此說道。他在疫情封城期間發明了 I Miss The Office 來模仿辦公室的聲音。他領悟到聲音本身並不吸引人,而是製造聲音的人。「這就是為什麼有這麼多人會覺得這個網站很療癒。」
發明數位替代品來模擬同事私底下不經意的行為,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。「我認為這些工具的成熟度不足,還沒到達像使用科技工具來加強文化的程度。我們還有一段很長的路要走。」Kate Lister 表示。
許多分散各地的員工目前必須仰賴團隊視訊通話、貼文與即時通訊對話串來培養文化。新推出的功能與工具終會提供更優異的支援功能,才能因應整個組織內多采多姿又變化莫測的事件。
從某些層面來看,遠端聯繫的方式能將日常同事相處間的偏見降至最低。Kate Lister 提到虛擬溝通可減少上下階級關係,讓個性內向的人和其他人一樣有更平等的發聲機會。「如此真的讓工作場合更為平等,人人都有機會發表意見。」
如同 Annie Auerbach 的說法,提高辦公室環境下的聯繫,並無法綜觀全貌。「我們對在家工作有種恐懼感,現在我們各自孤立,感覺不到自己屬於某個群體。對此我特別注意到一件事,我們的感覺就像是戴著耳機,而且在辦公室中不發一語。這不是遠端工作的問題,而是遠端聯繫的問題。」想要建立團隊成員之間的信任感,最後可能不會太過倚靠特定的工具或平台,而更依賴全然由人類所採取的實踐方式。定期的社交聚會,或是讓團隊成員更深入認識彼此的活動,都會有所幫助。
Kate Lister 也表示:「研究顯示,我們並不需要一直面對面,也能維持信賴關係。而且實際上大多數的虛擬公司都會一年聚會一兩次,通常也不會特別做什麼,就是舉行社交活動。這些公司只需要偶爾聚聚,就能維持良好的信賴關係。」
Melanie Cook 表示,她的團隊在封城期間訂下了每天兩次虛擬會議的規則。晨間會議用於正式討論工作規劃,午後會議則較為隨性,這樣或許就能取代之前在辦公室走廊遇見同事的效果。「下午通常就是隨意聊聊,就像檢查一下大家精神狀況是否良好。」
隨著人們搬遷到郊區或鄉村,住房有足夠空間設立居家辦公室,又能親近大自然,以往工作者湧入物價高昂的都市求職的狀況,就有望獲得緩解。某些社區甚至可以因此振興經濟。Kate Lister 表示:「國內和世界上有很多地方正在積極招募遠距工作者及提供訓練,訓練當地居民成為稱職的遠距工作應徵者。有些地方甚至還會提供搬遷津貼,鼓勵搬遷到當地。他們迫不及待地想替當地的經濟結構增添新工作類型。」
充滿彈性工作者的城市會展現新氣象,居民會重新思考往來住家與城市商業區之間的傳統通勤方式。致力於緩和氣候變遷的全球城市網路 C40 Cities,描繪了一個生活所需用品只要 15 分鐘路程就能取得的世界。Goy 從她的建築師執業經驗中發現,住家、工作、零售及娛樂都發生在同一個區域的混合用途都市發展,對工作本身甚至有所助益。她表示:「我在踏入周遭環境觀察、觸摸、感受、體驗,以及與社區溝通時,會發現到新事物。我認為要成為一位優秀的設計師,就必須與當地環境交流。」
有工作消失,就會有新的職務誕生。Dell Technologies 的報告指出,根據 Institute for the Future 的預測,2030 年依然存在的工作職務中,有 85% 尚未發明出來。人們對重複性工作的參與程度會越來越低,而對批判性思考及協同合作等涉及獨特「人類」技能工作的參與程度,則會越來越高。Melanie Cook 預測會有「全球性的技能提升危機」發生,人們必須接受訓練才能擔任這些未來的職務。
Auerbach 補充:「人類終其一生都需要不斷自我教育。教育不能提前進行,因為科技和技術日新月異,而隨著我們邁入人生的各個階段,我們必須不斷精益求精,學習再學習。」為了因應職涯需求的改變,已經有些提供者開始提供速成訓練機會,像是 Google Career Certificates 業已開始著手滿足這方面的需求。
適應這些不斷改變的情況,意味著我們不再能抱持隨遇而安的態度看待許多職業的興衰。人們需要採取比較主動的態勢來找尋及轉變自己的利基。Auerbach 表示,我們要準備踏上一條崎嶇蜿蜒的道路,因為我們可能需要水平或對角線移動,轉換不同領域。我們可能會想要停下腳步四處遊覽。我們可能會想要停下來學習新知,然後再返回工作崗位。因此這些願景是交錯混雜的,隨著我們邁入人生的不同階段而改變。」
在日本,即使公司傳統上實施終身聘僱政策,員工依然開始從更有彈性的角度思考他們的職涯規劃。位在東京的 En Factory 提供一項服務,協助公司支持員工在公司內部與外部尋找及維持副業。En Factory 的商務長 Masaki Shimizu 表示:「近來有越來越多公司接受員工從事副業,因為他們可以獲得新的體驗與技能。」他認為副業對於公司和員工來說是雙贏局面。公司可以利用員工培養的新技能,而員工則能拓展他們的職業前景。Shimizu 表示,En Factory 的員工大多擁有副業,從架設網站到提供寵物服飾,應有盡有。他擁有四份工作,其中一份與經營一家刺蝟咖啡廳有關。他說當他在 2012 年開始從事副業時,別人都認為他的工作方法非常奇特,為此他甚至還登上新聞版面。不過現在從事副業的人口已經不少了,因此他也會跟他們分享一些秘訣與最佳做法。
相較於傳統的全職職務,自由業與創業家承受的風險比較高,工作性質也比較不穩定,因此這些工作者需要比較完善的社會安全網做為後盾。以轉移式福利平台 Alia 為例,這是一個關懷保姆、居家清潔人員及看護人員等居家工作者的平台。多名雇主或客戶可以捐款當做一名工作者的 Alia 福利款項,其中包括有薪病假,以及投保人壽保險之類的保險產品。NDWA Labs 是成立 Alia 的組織,其創始董事 Palak Shah 表示:「很多工作者的每週工時超過 40 小時,但卻不能享有任何形式的援助或保護,因為這 40 小時可能分散在超過 40 個工作地點,而非同一名雇主。Alia 是未來工作這個煤礦坑裡的金絲雀。我們知道如果能解決居家工作者的這些問題,就能為每位工作者解決同樣問題。」
夫妻檔藝術家 Lisa Swerling 與 Ralph Lazar 體現了許多人眼前的崎嶇道路。Swerling 表示:「我們總是能從我們的故事當中找到有趣的事情,因為我們曾經到過令人讚嘆不已的地方,但好壞參半。我們的故事很詼諧,卻也很勵志。最重要的是,我們都有一種與生俱來的樂觀天性。如果不夠樂觀,就很難達到我們今天的境界,因為你會走不下去。...你必須一直重新改變自己的工作方式。」
人們終究得透過工作來不斷尋找目標與成就感,即使過程充滿曲折險阻。ECF Farmsystems 的 Nicolas Leschke 如此描述自己從目前職務中獲得的成就感:「你住在都市裡,而做的工作很環保,這樣令人十分滿足,因為自己的工作與自然相伴。我認為這樣會產生好的因果輪迴。」
Goy Architects 的 Zhenru Goy 表示,彈性工作型態使他們得以放慢腳步,逐漸進步,並盡可能懷抱著目的工作。「我們還在嘗試摸索要為建築業做些什麼,所以常在思考要如何貢獻所長,替社區和環境謀福利。...一方面我們慢慢思考,另一方面也勇於付諸行動,這樣就能透過我們的專案發揮影響力。」
Melanie Cook 建議大家以「慢慢思考」的方式來面對整個職業生涯,而不是對世界上發生的事驚慌失措、啟動戰或逃的兩極反應:「給自己一些時間仔細規劃職業生涯,並規劃一些實驗...替自己找出最成功的道路。」
Kate Lister 希望公司能找到更好的方法,好好尋找並發揮員工的技能、興趣與優勢。她表示:「只要能做到,就能激發出員工的最佳表現。」
一旦以彈性的方法面對工作的未來,我們終能正面看待未來的險阻、拿出稱職的工作表現,以及適應變幻莫測的狀況。彈性工作的未來將需要決心來與困境正面對決。如同 Melanie Cook 所說:「樂觀一點思考,人類的適應能力相當驚人。我們具有彈性,我們可以調適,我們願意改變。」
彈性工作的未來,也能讓我們以主動積極的態度專心處理對我們最重要的事情。不斷改變的工作環境,使我們得以藉機尋找更好的方式平衡自己的優先順序,從熱情到人,再到自認最有意義、最值得追求的事業成就。我們應該確保身而為人的種種層面都能夠成長發展,最終達到生活與工作並重的成果。因為就像 Annie Auerbach 所說:「每個想要彈性工作的人,背後都有一個充滿人性的故事。」